您的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在海尔、红领“潜伏”三天,我有9个疑问:企业到底如何转型升级

日期:2017/08/28     阅读:     来源:正和岛

要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企业,位于山东青岛的海尔集团和红领集团绝对属于榜样中的榜样,海尔集团从2005年就开始“人单合一”的改革,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而红领集团几乎引领了全世界C2M方向的改革,毫无疑问,这两家中国企业的转型都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这两个企业改革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成果怎样?8月4号,跟随着人民大学商学院,笔者有幸在这两家企业学习了三天。

收获很大,与各位交流。

一、企业家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气质、格局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张瑞敏本人,身着衬衫西裤,谦和儒雅,讲课逻辑严谨,他喜欢被人称作“张首席”,用学贯中西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不管是十几年前的经典书籍还是最新出版的书张口就来,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话中,张瑞敏提到了十本书。恐怕没有谁比张瑞敏更爱读书了吧。

这种儒雅严谨的气质也带到了整个集团,在海尔展厅,每个阶段的经历和教训全都做了彻底的总结。这是我见过反思得最系统的企业。不夸张地说,海尔对自身的总结和反思水平甚至超过专业的商学院。

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老师刚刚花了两年的时间写了《海尔:能否重生》这本书,据他爆料,在他接触到众多海尔高管中,他们几乎“挑不出张瑞敏什么毛病”,用“完人”形容张瑞敏都不足为过:他从来不出去陪人吃饭喝酒,从来不去任何休闲娱乐场所,生活完全被企业和读书填满。

中国另一个白电巨头美的集团的创始人何享健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他几乎不读书,做事儿靠直觉,喜欢深入一线,却也几乎准确踏准了历次的变革。

彭剑锋老师说“海尔和张瑞敏,特别像一个勤奋的好学生;但美的更像个敢想敢冲的野孩子。”

目前,这两家企业都成了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

问题来了:“好学生”vs“野孩子”,谁更有潜力?

二、从大数据到小数据

大数据的重要性似乎再强调也不为过,但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却开始重视小数据。在与广州正佳集团副董事长谢萌交流时,他说相比大数据,反而在一些特定场景的小数据才是最有价值的,他更在意的是商场的人流量最多的时段、地点等这种具体场景的小数据。

这和张瑞敏的认识不谋而合,张认为,大数据的基础是建立在用户个性化的小数据。工信部原副部长杨云生也认为“具体到相应场景的小数据才有意思。大数据如果不流动,即使数据再大也毫无意义。”

但显然,互联网公司更看中大数据,对小数据完全不在乎,在数据这个问题上,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问题来了:企业发力小数据或者大数据,取决于什么?

三、人性是一切问题出发的源点

海尔为什么要搞人单合一?张瑞敏从人性的角度做了解释,他说,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不管人种、民族如何不同,人性不变,每个人都有两个基本需求:一个是尊严,一个是公平的机会。同样的,红领集团目前在做“细胞核”模式管理,去掉了班组长,完全扁平化管理。

我发现,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商业几乎是一切企业大佬的行事风格。任正非在华为内部有一个“人性大师”的称号,华为的管理制度也都建立在人性的根本之上,他们认为,有问题的管理普遍是漠视人性和偏离人性的。

不过,华为内部对人性的理解显然与海尔不同,他们的理解是人性的根本是“贪婪、恐惧、惰怠。”“贪婪”从积极层面上看,是人对财富、权力、荣誉感成就感的追求,与张瑞敏所提出的“尊严”类似,但任正非理解的“贪婪”还有另一面,那就是腐败、山头和惰怠。华为同时还强调人性中的“恐惧”,所以华为一直在用组织平台有效地降低追随者的恐惧感;“惰怠”是华为看到了人性中懒惰的一面,被称为组织之癌。所以“一部华为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激发人性欲望中的进取心、奋斗激情的历史,与此同时,也是与人性负能量中的腐败、山头和惰怠不断斗争的历史。”(华为国际咨询委员会顾问田涛语)。

虽然都是基于人性出发,但明显感觉到三个企业对于人性理解的不同,出生在孔孟之乡的张瑞敏和张代理显然骨子里更愿意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们的管理基于人性中积极阳光的一面,但是,华为理解的人性更为复杂,看到人性之光也看到人性之暗淡。

问题来了:你认为他们谁对人性的理解更为深刻?

四、经营第一还是管理为上?

前段时间,陈春花老师一篇《当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企业就离亏损不远了》的文章传播很广,陈老师的核心观点是经营决定管理,管理服务经营,华为的成功恰恰是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匹配的结果。毫无疑问,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那么像海尔这种级别的呢?

海尔一直以管理见长,甚至某种意义上,海尔就是一个管理大于经营的企业。海尔的管理从“不随地大小便”开始,不论是二十多年前张瑞敏抡起大锤去砸70多个冰箱的质量管理,还是今天海尔在做“人单合一”的管理变革,张瑞敏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绝不亚于国内乃至世界上任何管理学教授。

在海尔、红领“潜伏”三天,我有9个疑问:企业到底如何转型升级

这种卓越的管理水平显然超过了海尔的经营水平,海尔发展得如何呢?根据海尔最新的一季度财报显示,海尔集团国内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5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激增455%,超乎大多数人意料。

问题来了:海尔模式是不是个例外?

五、未来属于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到底有热,每个人都应该体会到了。而前段时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是直接把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但张瑞敏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继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重大的经济活动是物联网,而不是人工智能。恰恰是人工智能太热,反而限制了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特点是感知,感知背后是体验经济,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恰恰做不到情景感知,这就是物联网的机会。

他甚至坚信,物联网将在2019年或者2020年引爆。所以海尔目前推一个“三店合一”(线上云店、线下社区店以及微店)的战略,这被张瑞敏认为是物联网的毛细血管。

张瑞敏的这一判断估计很多人都不同意,尤其是很多互联网企业,比如ALL in AI的百度和联想。

押注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这不是你好我好的皆大欢喜,而是非此即彼。任何一个趋势,提前了一秒可能就能成为先烈,晚到了一分可能就被淘汰。

问题来了:物联网和AI 谁的春天会先来?

六、个性化定制和去科层制有必然联系吗?

这个问题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提出来的,海尔和红领都在走个性化定制的路线,这两家同时又在去科层制,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山东的很多企业都在很积极地推进去科层制,从海尔的创客小微、红领的“细胞核”再到韩都衣舍的小组制,这些企业都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海尔直接把三权(决策权、用人权、薪酬权)下放给员工。张瑞敏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来解释这件事儿,“沙子握在手里,握得越紧,流出来的越多,只有把手掌摊开,手里的沙子才最多。”

中国目前还有更多的大企业仍然是一种严格的科层制,流程化、层级化依旧很多,发展得也很不错,比如华为。也有一大部分企业没有走C2M,并且在大规模制造上发展得很不错,比如美的。但是毫无疑问,从更远的未来来看,个性化定制和去科层制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问题来了:对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来说,从大规模制造到个性化定制,转型的节点在哪儿?

七、从客户到用户

客户与用户的关系,这个问题,看似基础,实则关键。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儿?从字面上看,客户对应的是英文中的customer ,指的是与企业直接有贸易(买卖)关系的。而用户user是指的使用产品的人。360董事长周鸿祎对这两个词曾有过解释,他认为两者的区别是在互动频率,客户是一次交易,而用户则频繁互动。

这次张瑞敏也阐释了他的理解,“客户是匿名的,而用户是有名有姓的。”“匿名”意味着产品卖完了服务就结束了,买产品的人在卖家眼中是抽象的、朦胧的,这是很多传统企业的最大问题。而现在需要企业了解每一个产品使用者的身份、爱好,这样的才能称之为用户,企业需要从客户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

很显然,周鸿祎和张瑞敏的理解本质上是一致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华为强调的是“以客户为中心”?

八、转型从何开始?从最有钱的时候

转型从何时开始?这是此次六十多位学员问的最多的问题。

我相信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企业可能遇挫了,才想起来要转型。就像现场的某个童车制造企业,因为去年亏了一千万,老板急了,赶紧来讨“灵丹妙药。”

但海尔是什么时候转型的?海尔历史上大概经历了五次转型,每次都是企业发展到新阶段就开始转。

红领集团同样如此,在2002年左右,大部分国内制造业靠着OEM赚得盆满钵满,可是红领却在企业发展势头最猛的阶段,开始寻找另一条C2M的出路。

为什么?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发展模式能够一劳永逸,企业转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与其等到寸步难行才开始动手变革,不如未雨绸缪,时刻居安思危。

问题来了:没有弹药支持的转型,后劲可能不足,悬崖时再勒马,来得及吗?

九、“不能跳舞,我还有梦”

做企业难,做好企业更难,做引领时代变革的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海尔集团从2005年就开始进行“人单合一”的变革,即便今天,这个路线仍然被很多人质疑,张瑞敏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坚定不移地要在这个方向趟出一条路来?!

在海尔、红领“潜伏”三天,我有9个疑问:企业到底如何转型升级

红领集团从2003年,开始C2M的道路,在国内几乎还没人知道什么叫数据时,他就开始建立版型的数据库。这种领先十年的思想,别说员工,高管们也根本接受不了,大家都认为他“有神经病。”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和他对着干,一直对着干了九年,九年之后有一部分高管被矫正过来,一直到第十一年,所有的员工才都认可这个方向。

这种会当凌绝顶的孤独我都想象不出来,别说承受。

张瑞敏1949年出生,马上七十了,张代理今年也六十多岁,直到今天俩人每天的生活仍然是企业、企业与企业。“全国劳模”张瑞敏的勤奋众所周知,张代理讲述的一个小细节也让现场很多人心有戚戚。

张代理坦然说“企业发展的唯一障碍就是自己的身体和意志。”经常有朋友劝他,一大把年纪了,为什么不去旅游,不去跳广场舞?他会动摇,但这时候,一个声音能让他更坚定“不能去跳舞,我还有梦想。”

是啊!哪一个敢创业的人不是因为有着巨大的热情与梦想才能坚持十年、二十年的啊!毫无疑问,孤独是创业者的通行证,而战斗到死是企业家的墓志铭。

问题来了:你真的准备好了,成为一名企业家吗?

(特别鸣谢人大商学院,关于张瑞敏、张代理此次分享的独家心得,请看最新一期《决策参考》)

相关文章